网站导航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文章 > 四环冻干机—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概述(四)

四环冻干机—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概述(四)

更新时间:2022-07-12 点击次数:875

1.5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发展趋势


冻干加工成本虽然高,但产品的附加值也高。与其他高新技术一样,随着冻干技术的发展进步成本会有所降低,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干燥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冻干产品在市场上的潜力巨大,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图片

1.5.1 冻干机的发展趋势


冻干机是实现真空冷冻干燥过程的主要设备,设计、制造冻干机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制冷、真空、液压、流体、电气、传热传质等诸多学科的知识。目前国内外冻干机的发展较快,设备功能已经比较完备,其发展趋势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发展连续式的冻干设备  连续式冻干设备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在短时间内能生产出大量产品,对于药品、血液制品的生产来说非常重要,特别适合有疫情发生或备战情况下,满足市场需求。连续式冻干设备可以节省冻干过程的辅助时间,节省人力,节省电能,实现节能、降耗、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


进一步实现冻干设备的现代化  冻干设备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程序化、自动化、可视化;安全性、可靠性、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故障诊断、设备维修。科研和实验用冻干机要求测试功能齐全,测试结果准确可信;生产用冻干机要求性能稳定,保证冻干产品质量。


完善冻干设备的优化设计  冻干设备优化的目的一是节省冻干机的制造成本,包括节省材料、加工工时、装配工时、维修方便;二是提高设备性能,包括冻干箱内制冷、加热搁板的温度均匀性,冻干箱和捕水器(冷阱)内空间真空度的均匀性,捕水器内冷凝管外表面结霜的均匀性;三是冻干机整体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合理、外表美观大方。


图片

 1.5.2 冻干工艺的发展趋势


冻干工艺是很复杂的技术,不同物料的冻干工艺有很大区别,生物产品冻干主要要求保持产品的活性;药品冻干主要要求保证化学成分稳定和保持纯洁性;食品冻干主要要求营养成分基本不变,并获得良好的口感和品相;纳米材料冻干除了保持材料的原有特性之外,还要求纳米颗粒的均匀性。到目前为止,对于同一种物料,不同生产厂家采用的冻干工艺也不*相同,生产成本也有区别,采用的冻干保护剂、添加剂、赋形剂等也不一样,生产的产品质量也有区别。最近冻干工艺的研究还呈现出以下几方面趋势。

冻干技术与其他技术联合  冻干技术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是为了提高干燥效率,低加工成本。例如以高菜为试材,进行单一冷冻干燥和热风—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对比,究对产品品质和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品无明显品质差异的前提下,先进行20h冷干燥再进行1h热风干燥的联合干燥工艺,比单一冷冻干燥工艺能耗降低约 30%。在保证品品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热风、微波、超声、红外等技术与冷冻干燥技术联合使用,是缩短加工工期、降低加工成本的一个发展方向。


物料预处理技术不断创新  冷冻干燥技术工期长、能耗高,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冻结物料中的冰升华过程耗时长、能耗高,升华干燥阶段消耗的能量往往占总能耗的45%或看更多。所以在进行冻干前,对物料预处理,降低物料中含水量、增大蒸发表面积、减小蒸发阻力的技术都成为人们热衷的手段,预处理技术也不断创新。包括:将物料改型(粉碎、切片、穿孔等),从而增大蒸发面积并缩小干燥阶段水分子在已干层的迁移路程;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物料,将果蔬细胞可逆击穿,从而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减小传质阻力,在物料组织结构不会被破坏的前提下,提高水分子升华速度;将生物组织物料浸入高浓度溶液中,利用细胞膜的半透性进行渗透脱水预处理,以减少冻干时物料中的水分含量,缩短干燥间。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料和对干燥产品品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法。


冻结和加热方式多样化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主要由冻结物料和真空干燥(包括升华和解析干燥)两部分构成,前者需要通过制冷将物料冻结成固体,后者需要加热。冻干技术发展到今天,冻结方式早已不限于冻干箱内搁板制冷冻结和冷冻装置内制冷介质制冷冻结。根据物料的性质和冻干工艺对冻干速度的需求,还可以选择一些快速的冻结方式,如:喷雾冻结、液氮冻结、真空蒸发冻结等。同时加热方式也不限于冻干箱内下搁板传导加热的方式,上搁板辐射加热、微波和红外辐射加热等方式也常常被引入冻干技术中,更有循环压力法中的气体热交换加热方式。在实践中宜根据物料的性质、冻干工艺的要求以及冻干设备的性能,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冻结方法和加热方式。


图片

1.5.3 冻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冷冻干燥过程包括冷冻、升华干燥和解吸干燥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包含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冻干理论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每个阶段的传热传质特性和控制、强化传热传质速率的方法。理论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工艺试验,优化冻干工艺,减少新产品的开发时间,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进冻干设备结构和性能。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理论研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

(1)由稳态向非稳态方向发展  冻干过程中,干燥箱中升华界面处的固气相变和冷凝器上的气固相变都是非稳态温度场和流场,冻干机内气体和水蒸气的流动也是非稳态流动。假定它们是稳态过程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想建立精确的冻干模型,就必须考虑这些非稳态因素的影响。从国外研究进展可以看出,冻干模型已经由一维稳态向多维非稳态形式转化,较传统的稳态模型精确。但是这些模型还是假设物料内部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所以这些模型对于描述液态产品和均质的、尺寸单一的固态产品是比较精确的,对于细胞结构复杂,形状尺寸复杂的生物材料来说,还是不适用的。目前研究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保存细胞活性传热传质理论的人不多,邹惠芬等建立的角膜在冻干过程的传热传质模型是二维非稳态模型,也是假定角膜内部是均质的,有均一的热导率、密度和比热容,表面和界面温度保持不变,没有考虑角膜尺寸的变化。因此,以后的研究应该尽可能向多维非稳态方向发展,应该考虑到温度场和流场的非稳态特性和相变问题,应使模型更精确,更符合实际情况。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将一些研究非稳态传热传质的先进理论引用到冻干过程的传热传质理论研究中来。比如:2003年Lin提出非平衡相变统一理论证明,传递到相变界面处的热量一部分作为相变潜热引起相变,一部分转变为水蒸气和干燥混合气体的动量和能量,在有些情况下,不用于相变的这部分热量显得非常重要。冻干过程中,升华界面和冷凝管上都有相变。要想建立准确的冻干模型,这些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另外,Bird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方法也是研究非稳态热质传递的一种方法,1998年Nance 等证明,该方法对于研究稀薄气体的流动传热问题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2004年贺群武等用 DSMC方法在给定进出口压力边界条件下,计算研究了壁面温度与流体入口温度不同时,二维 Poiseume微通道内气体压力、温度和分子数密度分布规律。当壁面温度高于流体入口温度时,气体与壁面在通道进出口处均存在温差,但其发生机理不同;气体进入通道后压力迅速上升到达峰值,然后再沿程降低,沿程压力偏离线性分布最大值位于入口的x/L=0.05处;气体可压缩性与稀薄性均得到增强,但压力沿程分布非线性程度增加。冻干过程正是稀薄气体在各种通道内的流动传热问题,因此,可把DSMC法引用到冻干过程的研究中来,建立比较精确地描述冻干过程非稳态热质传递的模型。

图片

(2)由宏观向介观方向发展 在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之间,存在着一个近年来才引起人们较大兴趣的介观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奇异的崭新的物理性能。介观领域的传热无法用宏观领域的热力学定律描述,也不能用微观领域的统计热力学描述。微尺度效应很快深入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冻干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再加上冻干物料种类的不断增加,如人体组织器官需要保存保持活性,有必要研究细胞间的热质传递,冻干法制备金属化合物纳米粉、药用粉针制剂、粉雾吸入剂等,有必要研究冻干过程中微尺度热质传递。

然而,目前已经建立的冻干模型大都是研究宏观参数及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中保持细胞活性传热传质模型的,还没有考虑生物材料细胞之间热质传递的复杂性以及生物细胞膜本身是半透膜这一特性,这很可能是保持细胞活性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不仅宏观参数会影响冻干过程的热质传递,产品的微观结构及微尺度下的超常传热传质也都有可能是影响冻干速率及冻干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冻干生物材料(特别是要求保持生物细胞的活性时)冻结和干燥过程,生物体内已冻结层和未冻结层,已干层和未干层中的微尺度热质传递过程常常会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如细胞液组分、溶液饱和度及DNA链长、蛋白质性能、细胞周期、细胞热耐受性、分子马达的热驱动、细胞膜的通透性等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细胞的活性。其中,最重要、也最易受到温度影响(损害)的部位是细胞膜,其典型厚度为10nm。细胞膜的功能是将细胞内、外环境分开,并调节细胞内外环境之间的物质运输。细胞的脂双层膜主要是一个半透膜,它含有离子通道及其他用以辅助细胞内外溶液输送的蛋白质。长期以来人们采用各种各样的途径,如低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以及数学模拟等方法,对发生在细胞内外的传热传质进行了研究,但迄今对此机制的认识仍严重匮乏。目前重要的是,需要发展一定的工程方法来评价和检测细胞内物质和信息的传输过程,了解其传输机理,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冻干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建立冻干过程微尺度生物传热传质模型,各种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冻干就会比较容易。冻干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将会有非常大的飞跃。

要研究冻干过程微尺度生物传热传质应该试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将先进的探索微观世界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应用到冻干过程监控中来;

     ②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热损伤和冻伤的物理机制;

     ③建立各类微尺度生物热参数的测量方法并实现其仪器化;

     ④建立微尺度生物传热传质模型;

     ⑤将上述微尺度传热传质模型与冻干过程的宏观热质传输模型结合,建立冻干过程(即低温低压条件下)微尺度传热传质模型。

图片

(3)由常规向超常规方向发展  刘登瀛等已用试验验证了在一定加热条件下多孔材料内存在非Fourier导热效应、非Fick扩散效应的存在,提出了对多数干燥过程均应考虑非Fourie效应,在冻干过程的升华干燥阶段,已干层中的热质传递正是多孔介质内的热质传递过程,但就目前建立的冻干模型而言还没有考虑产品内部结构的影响,更没有考虑产品内部超常热质传递。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生物材料来说,其内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热质传递本身是微尺度热质传递过程,再加上又是在低温低压下,很可能存在一些奇异的非Fourier效应、非 Fick 效应等。若用常规的热质传递规律建立这些物料冻干过程的传热传质模型,很可能会与实际情况相差太远。因此,有必要研究冻干过程超常传热传质,建立冻干过程的超常传热传质模型,这样冻干生物材料保持细胞活性的研究才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图片

(4)由分立向协同方向发展   冻干过程实际上是低温低压条件下传热传质耦合过程,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可是当前的研究者大都在研究某一因素,例如温度或压力对干燥过程的影响,或者研究它们的共同影响,却没有把各种因素协同起来研究,寻求*的冻干工艺。过增元院士提出的传递过程强化和控制的新理论—场协同理论指出∶在任何传递过程中至少有一种物理场(强度量或强度量梯度)存在,另一方面,任何传递过程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不论在体系内部还是在体系和外界之间,必同时伴有其他变化的发生。也是说一种场可能引起多种传递过程,反之多种场也可能引起同一种传递过程。例如,对流换热过程受温度场和质流场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在萃取分离过程中至少存在有化学势场、温度场、重力场和质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传递过程,无论在体系内还是体系外,都可以人为地安排若干种“场"来影响它。通过不同场之间的恰当配合和相互作用目的过程得到强化,称为"场协同"。冻干过程中至少存在有温度场、压力场、质流场之相互作用。1974年,Mellor 讨论了冻干过程中压力对热质传递的影响,认为压力的影是双重的,循环压力法可提高升华速率,这其实就是在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寻求压力场、温子和质流场之间的协同,但没有建立描述这种过程的模型,无定量描述。利用场协同理论我压力场、温度场和质流场之间的更恰当的配合和相互作用,强化冻干过程中的热质传是。提高升华速率。

图片


图片

四环福瑞科仪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法人由原北京四环科学仪器厂有 限公司技术研发和管理负责人担任,是为客户提供专业真空冷冻干燥设备及解 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我们秉承“以客户为中心,追求最高的客户满意度"的 服务理念,个性服务、创新设计、高效处理、可靠保障,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 和设计单个或多个符合 GMP 相关标准的冻干设备配套系统,如负压和无菌隔 离器、自动进出料及外置 CIP 等系统。 

授权生产企业:四环科仪科技发展河北有限责任公司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四环福瑞科仪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www.shfrky.com)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8008300号-3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 sitemap.xml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8号院9号楼5层606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13718173581

扫一扫,关注我们